第124章 老问题新发生(2 / 2)

但老裴也不鸟他,一意孤行的交给赵诚分管这事,没给多的编制,只拨了一个水泥专项的书吏给赵诚使用,查老陈的账目会是赵诚亲自负责,确保不出篓子。

水泥是新事物,往后怎么操作不知道。但现在这样核定对于大宋很正常,类似这些东西大宋都会专门设立税目,譬如茶有茶税,酒有酒税,并且都是专门的部门负责。

上述是良性的。

不好的事也有很多。总体上这除了是官府收夏税的喜悦期、农户的收成期外,也是山寨活跃期。

漫山遍野的收成运粮队伍,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帮派山贼强买强卖的事件,甚至是直接抢夺粮食。因为他们也要储备粮食用于过冬,这类事件或大或小,基本上每日几起报案,都会有人整理为卷宗转赵诚兵务房。

刑务房是一群老官僚,这类事见的太多,见怪不怪真的处理不了,基本上除了城里事件,一但涉外,以现在的气候无法处理。因为就算他们锁定了人出具公文,难道刘启山还能带差人去灵芝山寨把大贼王秀锁来?

那是不可能的,基本上池州除了秦明持有这种想法外就没谁了。

赵诚却知道秦明是个棒槌,就是厢军营倾巢而出也打不过王秀。他只需战败一次州城必然被攻击,以现在民风民情是绝对守不住的。恐怕要死两三万人才能结束。

于是赵诚也只能维稳。

远的管不了,更具报案细节,更具目前掌握的各山寨分布。赵诚不主张破脸却采取了吓唬策略,紧急向知州衙门申请了两个营五百人建制,用于布防在贵池县境内各处关卡。

明着是保护夏粮,但是潜规则是只能吓阻,不能和山寨直接发生冲突。

这个政策被蔡攸大力支持,且已经发生了奇效,暂时来说平衡仍在。

随之而来的是赵诚被黑出翔来,秦明苏在方等人带节奏,但凡读书人聚集的场合,到处充斥着对赵诚的非议和议论。总体就是懦弱和妥协。

赵诚没空和他们打嘴炮,因为几乎每日都在外面走访巡查到日落。

自秦明的两个营以都为单位,分别驻防在贵池县各处关卡后,强买强卖以及抢夺的事件大幅减少,但随着而来的是“过路费”问题。

大环境如此,没有不收钱的兵,带粮食的老百姓路过必然被收钱,就算不带粮食,带着山货或者钓了鱼、砍了柴人的皮囊保护。那在粗暴野蛮的封建时代出事就是大概率。

唯一庆幸的是,这些兵痞虽然不是赵诚带出来的,不过赵诚现在真有些威性。做过许多事实,还当众一招打残过董建武,此外小道传言董建武都头秘之消失和赵诚这大酷吏有关。

这样的狠人要说没威慑不可能,于是赵诚马不停蹄四处走访巡视的这两日来,“过路费”的投诉杜绝了七成。

不是说他们没收钱了,应该是收取的数额降下来了,有了些分寸。

这就好,伤害一定会有的,权衡之后取轻的。能暂时拉扯过就行,要解决这些问题没个十年八年不可能……</content>

本书来自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