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‘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尊无二上’……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一个团体,永远只能有一个首领,袁绍暴毙之后,三子袁尚继位大将军,兼领冀州牧,乃是人尽皆知的事情,曹操以小皇帝的名义,又册封袁潭为大将军、冀州牧,这就形成了‘一国二主’的局面!
一国二主,必起内斗,袁潭也不是傻子,明白这是曹操的诡计,要让他们兄弟争位、自相残杀,借此削弱袁氏的力量,进而各个击破之,问题是,明白是一回事,接受是另一回事!
自古以来,为了争夺全力,兄弟反目的事还少吗,春秋之时-郑庄公诛杀弟弟叔段,先秦之际-胡亥谋害兄长扶苏,到了大汉王朝,七王之乱,互相杀伐,不都是刘姓一家血脉吗?
权利之争,你死我活,容不得半点亲情,袁潭现在的情况,无非有两种选择:
其一,拒绝圣旨,做一个好哥哥,把大将军、冀州牧的位置,让给弟弟袁尚,维护河北集团的团结,如此一来,曹兵可退,袁氏可保,高风亮节,人人称赞!
问题是,袁尚心黑手狠,对生父尚且无情,何况是一个哥哥呢,一旦河北局势平稳,他完全控制了局势,必然对袁潭下毒手,扫平一切潜在的威胁!
其二,接受圣旨,再杀掉弟弟袁尚,夺回大将军之位,进而称霸河北,若是这样做吗,难免会背一些骂名,却可以得到实利!
另外吗,兄弟相争,刀兵四起,必然削弱河北集团实力,曹操若是卷土重来,袁氏一族危矣,上一辈的袁绍、袁术,不就是兄弟失和,让人各个击破了吗?
“河北局势,动荡不安,待我解决掉家贼,执掌军政大权之后,必然亲往许昌城,拜见丞相大人,迎娶曹氏小姐,以结秦晋之好!”
因公废私、还是因私废公,袁潭没有任何犹豫,直接选择了后者,当即排设香案,行三跪九叩大礼,接受了朝廷圣旨,继位大将军,兼领冀州牧,这就意味着,袁氏兄弟开始决裂了!
“如此说来,在下恭祝袁大将军-扫除内乱,执掌河北,丞相也会有所动作,以助将军一臂之力!”
吃饱喝足之后,蒋干起身告辞了,他还要偷偷会见袁煕,再送一份圣旨的,兄弟相争多没意思,三袁人墨客,书写讨贼檄文,臭骂了袁潭一番,说他狼子野心,谋取大位,乃是寡廉鲜耻之徒!
袁谭也不示弱,指责袁尚毒死父亲,篡改遗命,窃取了大将军之位,又残害忠良、滥杀无辜、暴政虐民……共计十二条大罪,骂了个狗血喷头!
一时间,檄文满天、口水狂喷,双方倾尽全力,不断的互泼脏水,袁氏家族的一些内幕,也纷纷揭露出来了,什么父纳子媳、妻其后母……败坏人伦,难以直视!
河北军民也糊涂了,不知如何是好,有人支持袁潭-杀回邺城,夺回大位,也有人拥护袁尚-讨伐逆贼,清理门户,原本完整的河北集团,彻底的决裂开来了!
舆论战打完了,下一步,就该真刀真枪、拼个你死我活了,袁潭、袁尚整顿人马,磨刀霍霍,都准备致对方于死地!
就在双方剑拔弩张、即将开战之时,局势又发生了变化,二公子袁煕站出来,呼吁保持冷静,不要兄弟相残,为袁氏保留一些元气,而后分派使者,游说袁潭、袁尚二人,最好能坐在一起,心平气和的谈判解决!
此番提议一出,立刻欢声雷动,河北官员纷纷称赞,还是二公子识大体、重大局,郭图、审配……一群袁氏重臣,也是往来奔波,反复劝说,希望化干戈为玉帛!
和平之声高涨,袁潭、袁尚心存忌惮,不敢轻易动武了,经过几轮商议之后,决定在邺城之外建一座高台,取名‘骨肉台’,以示手足兄弟、骨肉相连之意!
而后择良辰,定吉日,袁潭、袁尚双方相见,磋商解决一切矛盾,袁煕则为中间人,担保双方的安全,袁氏一众文武,以及乌丸、鲜卑、辽东三部首领,也会参加会议的,大家群策群力,决定谁做袁氏之主!
本书来自